Tuesday, July 3, 2018

投資的理由

窮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對「資產」與「負債」有著與別不同的定義:「資產」是會持續把錢放進你口袋的事物、「負債」是會持續把錢從你口袋中拿走的事物。

因此,「工作」是資產。會產生股息的股票是資產。會產生債息的債券是資產。會產生利潤的生意也是資產。

相反,衣食住行也是債務、每個月要繳付的房租是債務、人無窮無盡的欲望也是債務。

用這個方法分類,不難發現,很多人以為自己擁有很多資產,但其實都是債務。從會計角度看,銀行裡的現金是資產,庫房的汽車也是資產。但從理財角度看,現金由於每年都因為通脹在減少,是債務。一輛新買的汽車,吃油費、牌費、保養費,還佔空間,也是負債。

理財的不二妙法,是減少負債,增加資產。只要資產足夠,便能產生足夠的現金流。達至「財務自由」

什麼是財務自由?

看很多理財投資博客,發現主流看法是:當「被動收入」產生的現金流 等於 「主動收入」產生的現金流,就是財務自由。

這當然是不對的。如果這樣才是財務自由,那麼恐怕即便貴為打工皇帝,如要達成財務自由的目標,也不會比我們這些星斗市民容易多少,雖然他的財富積累已經相當可觀。

因此,我對財務自由的了解為:當被動收入等於支出,就達致財務自由了。用上述資產與負債的理論來分析,就是當 「資產」 = 「負債」,你就財務自由了。

根據這個定義,財務自由真可謂豐儉由人。

一個月花三千元和一個月花三萬元的人,對財務自由的要求,當然不一樣。只要樂於花得少,財務自由其實不難做到。只是能達到財務自由的人,又有多少是滿足於現狀的呢?如果我已經衣食無憂了,為什麼我不把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?例如提升生活質素 -- 這就需要更強的現金流,即是需要更多資產,所以大家都要繼續工作,賺取更多資產。

但無論一個月是花三千還是三萬,能達至財務自由的共通點是必須有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。人生中的債務,例如通脹、稅收、衣食住行,有很多是不能避免的?即便我很多很多現金,如果我不擁有任何「資產」,終有一天會坐吃山空。而更多沒有很多很多現金的普通人,依靠工作賺取現金流支付債務,只要一停下來工作,生活裡的「債務」就會把他們壓垮。

要避免這個情況,必須購入資產。便是一切投資的理由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